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16-02-04
2016-02-04 第03版:行情与观察 【字体】大 |默认 |

玉米:节前备货“不成器”阳春三月或可期

作者:特约分析师汤薇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481
    受物流便捷、货源充裕及下游需求缩减影响,春节前用粮企业的订单规模和购销热度都有明显下降,2015年12月中下旬,传统用粮企业的集中备货活动草草收尾,市场期望春节前备货刺激的最后一波行情翘尾未现。
    
供求失衡是主因
    截至1月25日,2015/2016年度东北玉米临储收购累计7724万吨,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占比分别为46%、28%、8%、18%,周度入库进度从2015年11月中下旬开始持续保持400万吨以上水平,春节前收储规模接近2014/2015年度累计总量8300多万吨的历史高值,成为支撑粮价的主要原因。但东北贸易粮源外流不畅,华北、西北等其他产区售粮进度同比明显偏慢,加上年度丰产和粮质较好、春节前售粮高峰的冲击,令全国玉米现货持续震荡下滑。
    计算新季收储在内,目前国内玉米库存总量或已突破2亿吨,对比国内1.7亿吨的年度玉米总需求量,加之连续增长,2015年全年达4100多万吨(2014年全年为2700多万吨)的国际替代谷物进口,玉米整体供需矛盾仍较突出。2016年1月末,全国玉米现货均价1998元/    吨,同比降13%,环比降1.2%;主销区玉米成交均价2090元/吨,同比降13.9%,环比降1.5%。
    国内玉米供需失衡及市场化节奏,对传统贸易购销带来不小挑战,且贸易环节利润微薄,尤其是中小贸易商运营难度增加,导致今年节前的备货和建库成为一度禁忌的话题。基于中远期现货走势偏空预期,新季玉米上市以来的全社会低库存情况延续,用粮企业的原料采购订单和规模都明显缩减。
    农历小年未到,北方产地多数贸易商购销活动就已停滞,东北产地贸易商普遍对本企业库存做出清,在产地农户对售粮低价抵触心态共振下,全国玉米现货市场整体购销不旺。
    
节后行情仍可期
    然而,正是全社会贸易流通不畅、库存水平普遍较低的现状,为玉米现货的阶段性反弹提供了机会。当前已验证的反弹节点为2015年11月中下旬和2016年1月中下旬,主要影响因素均为大规模恶劣天气。其中,2015年11月22日前后北方普降大雪、局地暴雪,对占据全国贸易购销主流的华北粮价的提升蔓延至全国,11月份华北黄淮地区玉米平均收购价上涨180元/吨,全国均价上涨110元/吨。 尽管在春节前备货进入尾声、南北物流相对畅通的背景下,1月22日的短暂极寒天气仅令华北产地深加工收购价出现10~20元/吨的区间上调,全国均价弱势维稳,但寒潮中还是让人脑补了2008年春节前“冬雨”的灾害画面。
    除突发恶劣天气对全社会玉米低库存现状带来威胁之外,偏弱的玉米现货市场走势仍然存在机遇。      节后必然面临一轮补库需求,贸易商库存出清、农户观望待售以及经济弱势可能导致的用工短缺,将会对节后企业顺利采购带来障碍,阶段性和区域性调涨行情或难避免。
    东北临储收购仍在进行中,陈粮出库实际成交寥寥,且对消耗占大头的饲用粮质满足相对困难,新季拍卖投放又远水解不了近渴,开春后华北玉米高水分致霉变风险增加,优质玉米需求紧俏将抬升现货主流成交行情。
    尽管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环比仍处负值是推高猪价及仔猪成交行情的主要原因,但在落后产能逐步淘汰、企业整合陆续完成的条件下,猪粮比走势及企业经营利润持续向好,将会很大程度刺激中型饲养企业和养殖规模化发展,而春季补栏回暖或拉开玉米需求上行的序幕。
    所以,2016年3月前后甚至全年内现货购销仍存在机会。全球大气变暖导致极端气象多发,天气因素应该成为企业制定购销计划的一部分,尤其需关注在动态库存或零库存采购策略中的应急机制等。同时在市场化趋势下,信息价值进一步凸显,第一时间把握行情动态、精准把握市场脉搏甚为关键。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86029111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北京紫新报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