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2-04 第06版:专题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2015年中国小麦市场分析 |
|
作者:特约分析师申洪源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8129 |
|
|
|
|
|
|
回顾2015年,我国小麦突破1.3亿吨关口,产量实现“十二连增”,但受收获期降水影响,黄淮、江淮多地小麦的不完善粒比例大幅增加;我国小麦消费总量明显下降,主要体现在制粉消费及工业消费方面,饲用消费在2015年下半年也呈显著减少态势;全年小麦进口总量与2014年持平略增,其中加麦占比显著提升,美麦和澳麦的占比下降。2015年,我国小麦价格出现近十年来罕见的持续下跌,终端消费极度不振、流通小麦质量偏差是导致行情走低的主要原因;国家先后在苏鄂皖豫鲁冀启动小麦托市收购,并继续在2016年实施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收购价格维持不变。 展望2016年,中国小麦产量或维持较高水平;在国家经济增速下滑、全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环境下,终端消费状况或依旧不容乐观;2016年,在基础消费的支撑下,宽松的供需格局或让小麦行情维持在窄幅区间内小幅波动。 2015年我国小麦供需形势回顾
(一)小麦产量再增,收益质量下滑。 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粮食产量公告,201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62143.5万吨,比2014年增加1440.8万吨,增长2.4%。“十二连增”的佳绩继续改写中国粮食生产纪录。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340.5千公顷,比2014年增加617.9千公顷,增长0.5%。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82.9公斤/公顷,比2014年增加97.8公斤/公顷,提高1.8%。其中,小麦生产继续稳中有增,产量突破1.3亿吨关口。据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15年我国小麦总产量达到13019万吨,较2014年增产401.6万吨,小麦播种面积24141千公顷,较2014年增加77.4千公顷。 尽管小麦产量连增,但质量分化却比2014年严重。由于在收获时期南方冬麦区遭遇较大范围降水,江淮、黄淮流域小麦大面积出现芽麦和萌动粒情况。其中,安徽大部、江苏中部及中北部、河南南部及中南部、湖北北部等多地小麦呈现容重偏低、不完善粒比例较高、赤霉病粒比例升高等情况。个别地区的不完善粒占比高达50%甚至更高,相关区域的不完善粒占比也多在20%以上。相对来说,华北地区冬小麦质量保持稳定,河北中部南部、河南北部、山东北部等地区小麦容重多在780克/升之上,收获期小麦的水分也都在13%以下,杂质及不完善粒比例基本在2%以下。 在种植收益方面,根据实地走访调研相关农科院所、种植大户及普通农户、粮食生产管理部门综合了解,如果不计算土地成本及人工成本,2015年主产区小麦种植收益较2014年有所下降。 (二)小麦年度消费总量减少。 根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小麦供需平衡表”,2014/2015年度我国小麦 国内总消费量为12020.4万吨,相比2013/2014年度减少729.6万吨,减幅5.7%。其中,2014/2015年度,制粉消费9200万吨,相比上年度减少430万吨,减幅4.5%;饲用消费及消耗1400万吨,相比上年度略增50万吨,增幅3.7%;工业消费950万吨,相比上年度减少350万吨,减幅26.9%;种用消费470万吨,与上年度持平。 根据供需平衡表中数据,2014/2015年度制粉消费有所减少,主要原因是国内总体消费不振,企业开机率普遍降低所致;饲料及损耗数量较上年度略有增加,主要原因是2014年下半年及2015年上半年玉米价格相对较高,小麦用作饲料消费数量有所增加;小麦工业消费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是国内宏观形势不景气,导致粮食深加工行业普遍亏损,从而降低了用量。 (三)小麦进口总量持平略增。 据中国海关总署数据,2015年我国小麦累计进口297.4万吨,较2014年略增0.18万吨。分国别来看,2015年我国自澳大利亚进口125.5万吨,占42.2%;自加拿大进口99.2万吨,占33.4%;自美国进口60.3万吨,占20.3%;自哈萨克斯坦进口11.8万吨,占4%。全年小麦进口均价299.09美元/吨,较2014年降低24.78美元。 两方面原因导致2015年小麦进口总量基本不变、进口均价下滑:一是国内小麦总体需求低迷、库存总量较大,国家不需要继续扩大小麦的进口规模;二是国际小麦价格持续下跌,企业在进口时更加谨慎。 2015年,我国累计出口小麦0.53万吨,较2014年增加0.434万吨;面粉出口11.65万吨,较2014年减少7.22万吨。 2015年我国小麦市场行情回顾
(一)行情跌至三年前水平。 2015年,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大宗商品步入漫漫“熊市”,中国经济也呈现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国内粮食市场难以独善其身,更有多种因素促使国内小麦行情出现近10年来罕见的持续下跌。回顾来看,2015年国内小麦走势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2015年元旦至5月下旬,新小麦上市前阶段,行情总体稳中偏弱。 分析来看,一方面,市场供应充裕,消费不振,企业并不急于建立库存。 另一方面,面粉价格难以上调,副产品价格大幅下跌,打击了企业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第二阶段,5月下旬至9月底,新小麦上市后,市场收购阶段,部分区域小麦质量低下拖累行情弱势下滑。 分析来看,多种原因导致在收购期内小麦行情弱势下行。一是收购动力不足,企业对后期行情持谨慎态度。二是黄淮及江淮流域小麦主产区因收获期大面积降水,导致芽麦及萌动粒高发,超出了托市收购标准,大量超标小麦淤塞市场难以入库,农民或粮食经纪人只得降价出售。三是由于社会收购积极性低迷,小麦价格在上市后并未出现“高开高走”的常年走势,导致农民售粮意愿高涨,特别是农村经纪人,一改往年“囤粮待涨”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让市场供应压力进一步增加。四是执行储备收购和托市收购的国家粮库在今年严格了收购纪律,强化了收购管控,导致超标小麦只能通过社会收购和地方出台的收购办法来缓解,而对于华北地区质量标准的小麦,仓容问题又成为收储的“瓶颈”。 第三阶段,10月份至年底,收购期结束后,购销趋于平稳,行情缓步运行并小幅回升。 总体来看,2015年国内小麦行情一直呈弱势运行态势,尽管期间受政策性收购支撑、天气导致交通不便等原因让小麦价格出现阶段性回升,但整体下行的趋势维持不变。深层次来看,宏观经济运行压力重重让终端消费总量减少、产业结构失衡行业无序竞争让企业困境重重、政策思路逐步调整转变市场惯性预期,这三点是主导小麦下行趋势的内在原因。 (二)政策性收购高位徘徊。 企业收购态度谨慎、部分区域小麦质量偏差、宏观经济低迷压制市场预期,以及打击不合规收购等因素让2015年夏收进度同比偏缓。据国家粮食局发布数据,截至9月30日,河南、江苏等9个主产区各类粮食企业收购新产小麦6631万吨,尽管比2014年减少732万吨,但高于其他年份。 2015年6个小麦托市收购主产区累计收购托市小麦2079万吨,较2014年减少456万吨。 其中,河南收购托市小麦895万吨,江苏收购托市小麦548万吨,安徽收购托市小麦398万吨,山东收购托市小麦124万吨,河北收购托市小麦59万吨,湖北收购托市小麦55万吨。 回顾来看,2015年的小麦收购有三个特点较为突出。一是“抢收、惜售”的现象不复存在。最为突出的情况是,农村粮食经纪人在2015年的购销心态发生较大变化,2014年在收购时期,经纪人经常性的“坐地起价、囤而不售”,而2015年由 于市场形势出现较大反转,不少粮食经纪人因经营不善而大幅亏损。 二是针对质量超标小麦的收购意见由地方政府出台。相比往年,小麦出现大面积质量问题时由国家出台针对性收储政策,今年改为由地方政府来出台政策,这将更加有助于对对所收购问题小麦的监管,提高了专项资金运作效率,减少了终端操作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发生。 三是河北启动托市收购,山东托市收购全面开展。 (三)托市价格维持不变。 2015年国庆过后,国家正式发布2016年托市小麦价格。据国家发改委网站,为保护农民利益,2016年国家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综合考虑粮食生产成本、市场供求、国内外市场价格和粮食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因素,经国务院批准,2016年生产的小麦(三等)最低收购价为每50公斤118元,保持2015年水平不变,以稳定粮食生产,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 可以说,在粮价弱势下行、需求极度不振、玉米临储收购价格大幅下调的背景下,维持2016年小麦托市收购价格不变,无疑是给农民及市场各吃了一颗“定心丸”,一方面稳定了农民种粮的心态,在正常的种植投入情况下不至于赔钱;另一方面也算是稳定市场预期,防止因粮价过度下滑,而对各产业环节造成打击。 尽管在政策发布之前有市场传言“将下调小麦托市价格”,但多种因素反映,维持2016年托市价格不变更符合当前小麦市场的特征。因为相对平稳的政策价格预期,可以给国家提供更多的时间和更大的空间,来进行未来的粮食价格政策和补贴政策的设计。 (四)政策粮成交跌至谷底。 受政策价格调整、消费不振以及市场供应过剩等因素综合影响,2015年国家临储小麦的交易情况持续低迷。 临储投放方面,全年累计投放47周(不含2015年首周的专场小麦交易,下同),周均投放量109万吨,较2014年的周均投放量增加17万吨。 全年投放数量相对平均,基本未出现大幅增减投放量的情况,说明国家在临储小麦供应方面有较强的保障作用。国家在1月中旬、2月上旬和4月底分别在安徽省、湖北省和河南省投放2014年托市小麦,而江苏省的2014年托市小麦早在2014年10月中旬就已投放。 临储小麦周均成交10万吨,较2014年的成交量减少19万吨。6月份以后的成交量降为“个位数”,6至12月份的周均成交量仅为1.3万吨,更有一周是“零成交”,创下临储小麦交易9年来的最低。分析来看,一方面是终端消费极度低迷,加之市场上低质低价小麦四处流通,企业直接从市场采购相对方便;另一方面,连续提高的临储小麦交易底价已经明显高于市场零售价格,导致企业对临储小麦交易的积极性降至最低。 2015年临储小麦成交均价2461元/吨,较2014年提高73元/吨。成交均价高于上年的主要原因,是临储小麦的交易底价逐年提高。正因为临储小麦交易底价高于市场价格,导致临储交易几乎被市场“孤立”,2015年四季度开始,有传言称“很快将下调临储小麦的交易底价”。但基于年 底市场的消费情况、临储小麦库存情况以及后期的行情走势,临储交易底价在2015年并未调整。 说到政策性小麦交易,不得不提在2015年第一周举行的“靠成交量来分配小麦进口配额比例”的专场交易会。为“提高交易门槛”,避免不相关企业参与交易,2012年至2014年托市小麦的交易底价在原来价格基础上每吨增加140元,分别提高至2450元/吨、2500元/吨、2550元/吨。尽管如此,交易情况依旧超出市场预料的火爆,其中,河南2014年托市小麦最高拍到2790元/吨。如按标准出库费缴纳,加上水杂折扣、短途运输等费用支出,最低到厂价约在2900元/吨,而如果竞买人不是河南当地企业而是南方某地,那么运费一项将额外再支出200~300元/吨。而这次交易对于后来的市场行情产生了持续的影响,一方面是受交割期限制,大量的普通小麦集中出库,对市场造成较大的供给压力;另一方面,由于参与企业多是为了进口配额而来,在低价出手了所交易的小麦之后,再把所承担的价差成本加入进口小麦的售价之中,进而推高了进口小麦在国内的销售价格,无形中增加了普通加工企业采购进口小麦的成本。 (五)郑麦期货震荡攀升。 2015年郑州商品交易所郑麦期货震荡攀升,年内郑麦指数最低2533点,最高2928点,累计涨幅15.6%。从郑麦指数的走势来看,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在1月份郑麦主力1501合约创下年内最低2500元后,主力转为1505合约,并在短期内达到阶段高点2720元,后一路弱势下行。弱势下行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随着进口小麦在二季度集中到港,现货市场的强筋优质小麦价格趋于低迷;二是作为主力合约,1505合约及之前的1501合约属于老合约,所注册仓单的强筋麦质量不稳定且品种多样,加工企业多对其兴趣不大。 第二阶段,郑麦主力转为1601合约,属于调整后的新合约,在仓单注册方面加强了监管,同时也扩大了替代品的升贴水幅度,更加强调了强筋小麦“优质优价”的特性,在6月中旬达到阶段高点2840元,而这一时期现货市场的强筋小麦收购价也从开秤时的2640元持续涨至2940元/吨。但由于在6、7月份强麦现货涨势过快,加上用粮企业手中也积累了一些库存,强麦现货开始止涨并逐步回落,期货行情受此影响也逐步走低,主力1601合约在8月底降至2660元,后在9月份围绕2730元一线小幅波动。 第三阶段,10月份后,郑麦主力转为1605合约,期货盘面开始逐步攀升,年内最高达到2900元。这一时期尽管现货市场强筋优质麦的价格基本稳定,但由于市场上能用于注册仓单的强麦数量相对较少,加之进口小麦配额在市场上已经炒到近800元/吨,期货行情随之走高。 2016年我国小麦市场展望
(一)面积稳中略增,产量或维持高位。 据农业部农情调度信息,2015年秋冬种进展顺利,小麦种植面积稳中略增,其中冬小麦播种面积增加60多万亩。由此预计,2015年我国小麦总播种面积或在3.63亿亩左右。其中,执行托市收购的各主产省,冬小麦种植面积呈稳中有增态势。 据中央气象台网站信息,2015年秋冬种后,西北、华北及黄淮冬麦区出现多次降水过程,大部地区墒情适宜,利于冬小麦播种出苗和分蘖生长。但华北东部和北部、黄淮东部冬小麦较常年提前5至20天越冬,不利于冬小麦越冬前形成壮苗。江淮、江南和华南西部等地11月出现历史罕见连阴雨寡照,日照时数达1961年以来同期最少值,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1至4倍,部分地区大到暴雨日数有3至8天,连阴雨寡照和频繁强降水造成部分地区冬小麦长势偏弱,壮苗越冬难度增大。 综合来看,由于冬小麦生长期较长,可逆性较好,加之田间管理配套较为成熟,如果在后期的关键生长期不出现极端灾害性气候和爆发性病害,在“保证面积、促进单产”的引导措施下,2016年全国小麦产量依旧会维持一个较高水平,预计产量在1.28至1.32亿吨之间。 (二)消费低迷状况难改。 宏观经济运行形势低迷,加之小麦在饲料消费领域的价格劣势,让小麦在2016年的消费状况不容乐观。 制粉消费是小麦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从近3个年度的小麦制粉消费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面粉加工企业开机率的下降是导致制粉消费量降低的直接原因。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预计在2016年,面粉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或将进一步降低至50%左右。其中三个方面是造成开机率降低、制粉消费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由于社会消费结构的改善,国家全面放开二孩儿政策对于促进面粉总体消费量的提升作用有限;二是宏观经济转为低速增长带来的产业结构性调整,以及基础建设、固定投资的增速放缓,导致相关从业人员减少,进而导致群体性集中消费量减少;三是成品粮及副产品的价格将维持较低价格区间运行,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面粉企业扩大加工的积极性。 小麦的饲用消费随着饲料养殖行业的低迷态势,以及玉米价格的大幅下跌而减幅明显。 大连商品交易所玉米1609合约在2015年末围绕1720元做窄幅波动,反映出市场对2016年玉米行情预期不佳,而玉米与小麦较大的价差将成为小麦饲用消费扩大的最大障碍。 (三)供应渠道多样,供应量不减。 在消费低迷时期,我国小麦的市场供应将显得更加充裕。从供应渠道方面看:主渠道是临储小麦投放,将完全有能力保障市场的用粮需要。同时,基于已经发布的2016年托市收购价格水平,以及对2016年价格走势的判断,主产区启动托市收购的可能性依旧存在,但收购标准严格把控,或将导致市场上流通的低等级低质量小麦拖累整个行情走势。 从时间上看,预计2016年全年将保持较为宽松的供应环境,不会出现明显的供应紧张时期。上半年,各级储备轮换、贸易出库、临储交易等将为市场提供充裕的粮源;下半年,在产量保持稳定的前提下,严格的托市收购加上谨慎的购销心态,市场供应将维持“供大于求”的格局。 (四)政策性价格调整可能性较大。 尽管2016年我国将继续在小麦主产区实施最低收购价政策,但并不意味着托市政策会长久的保留下去。多数专家表示,未来的改善方向则是“价补分离”,体现出“粮食流通回归市场调控,农业问题依靠政策解决”的调整思路。 在2016年小麦收购方面,首先,基于上半年国内主产区小麦价格的运行预测,以及新麦上市初期价格显著偏低的规律,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启动的可能性极大。其次,托市收购的监管将更加严格,对于不达标小麦或将由地方政府出台相应的收购政策,如果在收 购期间不出现连续降水气候,预计2016年的托市收购量或较2015年持平略增,即在2000~2200万吨之间。第三,基于对2016年的收购形势、企业状况、轮换情况等方面的综合估算,预计2016年的全社会收购总量或与2015年基本持平,预计在6600万吨左右。 在2016年临储小麦交易方面,首先,在2016年上半年投放2015年托市小麦的可能性不大,而能否在下半年投放2015年托市小麦,需要综合考虑托市小麦的交易底价的调整情况,以及各临储投放省份的成交情况。其次,临储小麦的交易底价过高是导致临储小麦成交率直线下滑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回笼财政资金、减轻库存压力、提高供给效率等多方面原因,存在2016年二季度下调临储小麦交易底价的可能性,下调幅度或在0.03~0.05元/斤范围。 尽管国家正着力研究粮食流通政策的改革,特别是“价补分离”思路的提出,更无疑是对托市政策退出的“倒计时”。 但根据目前正在执行的目标价格政策、东北玉米临储政策的情况来看,在2016年四季度初期继续发布“2017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的可能性依旧存在,托市价格水平或下调0.04~0.06元/斤。 (五)下行压力不减,基本面向好。 2015年,中国面临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全年GDP增速放缓至6.9%,经济运行承受较大压力,结构性通缩也显现出苗头,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5年全年CPI同比仅上涨1.4%。同时,受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下跌、国内消费总需求偏弱影响,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连续46个月负增长,2015年全年同比下降5.2%。 在2015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是当今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并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重点部署。会议明确了2016年经济工作的五大任务: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同时也指出宏观经济的五大政策支柱: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 2016年,作为“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中国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的下行压力。美元进入加息周期、资本外流势头不减、原油及大宗商品“熊途漫漫”,以及结构性改革滞后等因素,都让中国经济在未来一段时期难以保持乐观。 但应该看到,当前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的因素正在逐步积累,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只有采取积极有力的宏观政策,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的平衡,从供需两侧发力,中国经济仍旧能够保持在合理区间运行。 (六)行情维持窄幅区间波动。 2016年我国小麦行情难有大的涨跌空间,市场上的基础消费将在很大程度上支撑着小麦的价格底部,而常时常量定期投放的托市小麦也限制了小麦的价格顶部。预计全年主产区小麦价格将维持在窄幅区间内波动的运行态势。 以标准品质2等白小麦为例,预计2016年接新前,主产区加工企业到厂平均采购价将在1.16~1.2元/斤;如果2016年新产小麦平均质量正常,市场价格将主要围绕托市价格范围运行;2016年收购期结束后至年底,主产区加工企业到厂平均收购价或增至1.18~1.22元/斤。其中,黄河以北地区小麦价格将基本维持在1.2~1.24元/斤区间运行,黄淮、江淮地区小麦价格将基本维持在1.16~1.2元/斤区间运行。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