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9-13 第04版:副刊、往事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长征路上的中秋 |
|
|
|
|
|
|
从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踏上两万五千里的漫漫长征开始,到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于甘肃会宁,其间红军战士们度过了两个中秋节。借由红军战士们当年写下的长征日记,我们可以具体而细微地了解到他们的生活场景。 1935年的中秋节 今天可见的几种已经出版的长征日记中,最为著名的当属萧锋的长征日记。萧锋12岁就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平生历经大小战役1300多次,1961年晋升少将,晚年致力于将自己60多年的日记整理与出版。 1935年9月12日,也就是这一年的中秋节,时任红一军团直属队总支书记的萧锋在日记中写道:晨出发,经巴拉奠、岸哇、纳高到阿夏乡宿营,行程八十里。这一带青稞麦长得较好,筹粮比较方便些。三 军团还在我们后面,要发扬友爱互助精神,筹的粮食,除一部分自己吃外,其余留给三军团用。 在经过了危机四伏的草地后,红一军团行走在甘南藏区内。这时,红军面临的主要困难是粮食紧缺。对于广大长期生活在南方的红军战士而言,青稞其实并不容易消化,但在粮食紧缺的情况下,他们只能依靠青稞果腹。红军在筹粮时十分注意遵守群众纪律,萧锋在同年8月31日的日记中说:筹粮时,要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群众不在时一定要打借条。 这些要求红军战士严守纪律的话不只是说说而已,违纪者是要受到严肃处理的。萧锋在同年9月4日的日记中说:军团直属队召开军人大会,检查纪律。工兵连二排长孙胡才,多吃了点粮食,又丢了20斤麦子。在此困难情况下,粮食是生命,太不应该了。为严明纪律,军团首长决定从严处理。 萧锋这一天的日记中,没有关于中秋的只言片语。但在红九军团供给部部长赵镕的日记中,我们知道了他在这个传统佳节的所思所想———今日天朗气清,终日无云,但白露已过,秋风徐徐吹来,使人感到凉意。我动员缝纫班加快工作进度,把各单位送来的羊皮,尽快做成背心,同时还发动各科、运输队和监护连的同志一齐动手,撕羊毛,撵毛线,加紧织成背心。 今天是中秋节,晚上月色皎洁,但部队驻扎在藏族地区吃饭都困难,更无 赏月之谈,似乎大家都已忘了这个传统节日。 在北上与南下的纷争中,加以粮食紧缺的窘迫,红军战士又有谁能在这中秋之夜生起赏月的雅兴呢?1936年的中秋节1936年9月30日,赵镕在甘肃成县度过了长征路上的第二个中秋:今天是中秋节,缝衣工人要求预支工资。现已让刘科长将截至今天的工资,外加3天的中秋慰劳费一律发清。 各工人均称红军做事公平合理,不像国民党军队对工人一再克扣,使工人难以养家糊口,现红军不仅体贴他们的劳动,还增发慰劳费,使他们很感动。 对于已经到达陕北的红军战士而言,1936年的中秋节又是如何度过的呢?红一军团干部童小鹏这一天的日记比平日更长:今天在我们看来仍是平常的一天,但在老百姓是一个重要的日子———中秋节。红大他们今天办东西过节,昨天就有两个同学预请我去,又想去但又不好去,最后才去了。吃了八九个菜,最后还有两个梨子,的确很客气,我今天参加这会餐真是像出嫁了的女郎回娘家过节一样,记得从前在家里时,今天正是去接姐姐回来过节的时候。 童小鹏接下来回忆了在福建家乡过节的场景,他最感兴趣的是中秋之夜回娘家的女人们“笃月姑”,这是一种向月姑卜问的扶乩仪式。童小鹏在日记 中对此不免嘲笑了一番,但转而又略带伤感地写道:想起过去在一块过中秋,吃月饼,“笃月姑”的父母兄弟姐妹们,也不禁伤心,为什么偏这样冤枉,把我家里冤枉得家破人离,生死未悉?今日月亮一样圆,然而亲属在几方?这个只有22岁的青年想家了。但很快战友的关怀让他忘却了怀亲的忧愁,这天的日记提到晚上邓颖超送来了月饼:“好久没有吃过的饼子,今天吃一个觉得很有味道,她这样的好意更值得多谢。”1936年9月30日,红二方面军第六军团政治部主任张子意的日记只有3行:给各扩红突击队关于最后突击周的一封指示信。 写信给各突击队长。 今日病愈而头甚痛。 所谓“扩红”即扩大红军,这年10月1日至7日是他们规划的“最后扩红突击周”。可惜1936年9月30日是个雨天,中秋的气氛淡了许多,而张子意又身体不佳,但他没有忘记这个节日,他特意在写完日期后注明“旧历中秋节”5个字。 1936年的中秋节距红军三路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只有很短的时间。明月曾照见长征路上红军的苦痛与牺牲,也曾照见他们的喜悦与胜利,隐藏在日记中那些个人的思绪与心境,似乎使这轮明月也有了沧桑的记忆,它让宏大叙事有了温度、有了生机。 (据《中国纪检监察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