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16-09-13 第04版:副刊、往事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他把红军引到陕北来 |
|
|
|
|
|
|
80年前,究竟是谁把红军引到了陕北?面对这一问题,大概只有极少人能说出“贾拓夫”这个名字。 走上革命道路 大革命时期,在陕北有两所“红色学校”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贡献。一所是民主人士杜斌丞任校长的榆林中学,另一所是经李大钊等人介绍入党的早期共产党员李子洲任校长的绥德第四师范学校。1926年秋,贾拓夫考入陕西省立绥德第四师范学校。 国共合作破裂后,被称为“红色学校”的绥德第四师范学校受到了国民党当局的严查。许多有共产党员身份的教师被撤换。作为校团支部书记、绥德学生联合会主席的贾拓夫也被开除了学籍。此后,贾拓夫回到家乡神木,以教员身份秘密开展党团工作。 1929年秋,贾拓夫等人在米脂县一次集会时被捕入狱。那时,贾拓夫才17岁。敌人找不到证据,又不愿意轻易放人。好在负责审理贾拓夫的国民党官员和贾拓夫是同乡,二人又有师生关系,加上地下党员的担保,贾拓夫被关押半月后即获释。此后的几年,贾拓夫的革命足迹除陕北以外,还涉及西安、蒲城、城固等地。 他把红军引到陕北来 1933年7月28日,陕西省委在骡马市福盛楼饭馆以吃饭为掩护,开会讨论问题,结果被叛徒出卖。当时,陕西省委书记杜衡一出门即遭到逮捕。正在结账的贾拓夫发现险情,立即从后门撤离。陕西省委因主要领导人被捕叛变,省委组织遭到严重破坏。身为秘书长的贾拓夫一度陷入困境,他决定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陕西的情况。 贾拓夫到达上海后,又随中央迁移到江西苏区。在江西期间,贾拓夫在陈云领导的中共中央马恩列斯学校担任白区理论班班主任。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央苏区红军被迫撤离根据地开始长征。贾拓夫成为惟一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陕北人。 红军长征的目的是要北上。但北上的落脚点究竟在哪里?1935年9月12日,中央在四川俄界(今甘肃境内)召开会议,决定红军继续北上,在接近苏联的地区创造一个新的根据地。 俄界会议几天后,红军闯过天险腊子口,抵达甘肃南部岷县哈达铺镇,部队开始休整。休整期间,聂荣臻无意间发现一张阎锡山方面主办的《晋阳日报》。这是两个月前的一份旧报纸,其中有这样一篇报道———《陕北军事形势转变,刘子丹徐海东合股,东西南三路援军开陕,太原召开晋西北防共会议》,报道称:“陕北刘志丹赤匪占领六座县城,拥有正规军五万多人。他们飘忽不定,行去无踪,窥视晋西北,随时有东渡黄河之可能……”聂荣臻将这份报纸送到司令部,叶剑英看了后急忙找到贾拓夫。贾拓夫高兴地说:“我们陕北是个闹革命的好地方,群众生活艰苦,迫切要求革命,加上穷乡僻壤,山高沟深,可以和反革命势力周旋。”毛泽东得知情况后,找贾拓夫询问陕北革命详情。贾拓夫把刘志丹领导陕北红军开展活动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并建议党中央到陕北立足。 听完贾拓夫的汇报,毛泽东兴奋地说:“别说(刘志丹)有几万红军,能有一万也就好了。”他转身向身边的谢觉哉说:“看来刘志丹在陕北至少开辟了一块根据地,到了陕北再说吧。”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的选择经过6次变化,最终确定在了陕北。这个决策过程中,一张报纸和一个人起到关键性的作用,那就是《晋阳日报》和贾拓夫。 (据《陕西日报》)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