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0-09-29 第0607版:专题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开展六大提升行动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 |
|
|
|
|
|
|
□本报记者赵瑞华 9月26日,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新闻发布会在浙江湖州举行,会上通报了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三年来取得的成效。 针对如何进一步放大优质粮食工程成效,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记者采访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规划建设司司长钱毅。 问: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三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答:优质粮食工程实施以来,各地谋划布局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中国好粮油”行动计划三个子项共8900多个项目;中央财政连续四年累计安排补助资金近215亿元,带动地方各级财政和社会投资600多亿元,总投入超过815亿元。截至8月底,已完成5828个项目,建成4000多个粮食产后服务中心,新建和改造提升1500多个粮食质检机构,各省份支持建设389个“中国好粮油”示范县。优质粮食工程总体进展顺利,“三链协同”趋势明显,“五优联动”深入推进,满足市场需要的优质粮油产品不断增加,一批骨干企业做强做优,一批区域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快速上升,为向更高水平迈进打下了坚实基础。 问:当前正值“十四五”规划谋划期,对于优质粮食工程的下一步实施方向,我们有哪些谋划?答: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未雨绸缪增强应对风险挑战能力,在更高层次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现实需要;是继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要;是提高粮食流通现代化水平,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的现实需要。 “十四五”时期,是打造优质粮食工程升级版的关键期,是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攻坚期,要突出抓好“五优联动”“三链协同”,充分承接和运用优质粮食工程既有实施成果,大力开展粮食绿色仓储提升、粮食供给品质提升、粮油品牌营销提升、粮食质量追溯提升、粮机装备加工提升、粮食应急能力提升“六大行动”,使优质粮食工程真正成为兴粮之策、惠农之道、利民之举。 问:应该如何突出抓好“五优联动”,加速“产购储加销”的协同发展? 答:在坚守粮食安全保障底线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粮食仓储的支点作用,优化激活仓储资源,向两端延伸、向全链覆盖,带动上下游协同发展。充分发挥加工环节的引擎作用,统筹推动粮食精深加工与初加工、综合利用加工协调发展,形成粮食兴、产业旺、经济强的良性循环。不断强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新机制,发挥优势,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牵头,联合新型经营主体、科研院所、质检机构等,共同组建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着力放大品牌标准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团体标准和公共品牌的旗舰效应,以质量取胜,提高美誉度、占有率,实现优质产品向知名品牌转变。 更加突出利益联结的纽带作用,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大胆探索,因地制宜,采取订单粮食等灵活多样、规范有序的方式,构建更加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问:“三链协同”是加快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动能支撑,要突出哪些内容? 答:粮食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相互融合,要一体推进、协同发展。要突出市场需求导向,根据市场供求变化和区域比较优势,调整优化粮食结构,更好满足城乡居民粮油消费需求。要支持产业集聚发展,优化粮食产业区域布局,支持以强链、延链、补链为重点,补齐短板弱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综合性粮食产业园区,培育粮食产业集群。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深入实施“科技兴粮”和“人才兴粮”,努力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强化科技创新驱动。 问:实施“六大行动”提升的关键点在有哪些方面?答:“六项行动”涵盖“产购储加销”各环节,是实现“五优联动”和“三链协同”的重要依托,是深入推进优质粮食工程、加快粮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支撑。 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逐步对现有粮食仓储设施实施绿色化、智能化提升改造,提高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推动粮食仓储管理向保质保鲜、“常储常新”迈进。 粮食供给品质提升行动。加快构建粮食标准化体系,支持主食产业化发展,倡导推行粮油适度加工,增加绿色优质粮油产品供给,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的需要。 粮油品牌营销提升行动。加强团体标准和公共品牌建设,带动粮食企业品牌建设。办好中国粮食交易大会,完善提升粮油产品销售网络,发展新型零售业态,促进优质粮油产品顺畅、高效、便捷流通。 粮食质量追溯提升行动。延伸拓展粮食质检体系,加快完善粮食质量检测网点,积极开展第三方检测试点,建立产品质量溯源体系。 粮机装备加工提升行动。支持引导粮机企业开发适销对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粮食加工成套设备,鼓励粮食企业实施技术升级,提高全行业整体装备水平。 粮食应急能力提升行动。深入总结疫情防控期间粮食保供稳价行之有效的做法等,修订完善各级粮食应急预案,构建完善新型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统筹强化一批区域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切实提高粮食应急保障能力。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