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03-09 第04版:商道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以歌会友的火锅店 |
|
|
|
|
|
|
□杨骏 一家火锅店,可以做出怎样的特色?大部分人能想到的,无外乎味道、服务、环境、位置等。但在重庆市九龙坡区的京渝国际文创园,一家名为“黄桷坪老火锅”的店,其特色竟然是唱歌,这家店由此也成为了九龙坡区的一个旅游打卡点。 日前,笔者慕名前往“黄桷坪老火锅”。该店规模不大,只有十几张桌子,其中有4张摆在院坝里,其余的分散在包房和卡座。院坝里有一棵百年黄葛树,树前方搭建了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小舞台。 1977年出生的李钢,是这家店的创始人之一。不过,在开设“黄桷坪老火锅”之前的10余年里,他一直做的是中餐,最高峰时开了15家中餐门店。 中餐与火锅,差异很大。李钢为啥不愿深耕中餐而要向并不太熟悉的火锅转型?原来,新冠疫情期间,李钢开的不少中餐门店出现亏损,只能关门。这种形势,逼迫他寻找一条新的赛道。做什么?李钢想到了火锅。 “我不是突发奇想,是早就有这个打算。”李钢说,小面、火锅、江湖菜是重庆餐饮三大名片,其中又以火锅最知名。早在2016年,他就有开火锅店的想 法,并注册了“黄桷坪老火锅”商标。 2022年底,李钢即着手开设火锅店的事宜,并寻求合作伙伴。 筹备火锅店的过程中,李钢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重庆火锅店遍地都是,竞争异常激烈,怎样才能突出重围?与李钢同年出生,且名字同音的李刚(艺名阿多)的出现,让这个问题有了答案。 阿多自小喜欢音乐,自己搞创作,还练得一副好歌喉。他也搞过一段时间的餐饮,并在自己的店中唱歌给客人听,累积了不少“粉丝”。 这让李钢眼前一亮。他认为自己的火锅店可以另辟蹊径,以“阿多”为招牌,以“音乐”为特色,让传统火锅店成为一个“餐饮+文创”的综合业态。 两人一拍即合。2023年6月,两人投入50多万元,“黄桷坪老火锅”正式开业。 万事开头难。火锅店刚开业那几个月,基本上是门可罗雀。 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火锅店位于文创园区中,周围住户少。其二,当时阿多在火锅店开张前做了一场针对嗓子的手术,需要花几乎一年的时间来进行康复。所以,“黄桷坪老火锅”刚开业时,阿多唱不了歌,火锅店的主打特色体现不出来。 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2023年11月,直到嗓子康复后的阿多开始在火锅店演唱,“粉丝”闻风而来,才得到改变。火锅味道不错,加上有唱歌这样的特色,“黄桷坪老火锅”生意开始好起来,回头客不断增多。 “我们通过阿多和音乐,确定了自己与其他火锅店的差异化定位,也筛选了客人。”李钢说。 客观地说,如果只是听阿多唱歌,“黄桷坪老火锅”未必一定就能“出圈”,真正让其“出圈”的,还是客人能在这里唱歌互动。 阿多介绍,每天晚上7点左右,他便开始唱歌,同时会引导客人一起拿着话筒合唱,也鼓励客人主动挑战自己。几首歌后,他便会将舞台让给客人,让大家自行点歌来唱。 笔者看到,在阿多唱了3首歌后,就有客人点歌开唱粤语歌曲《护花使者》,快节奏的旋律不仅让演唱者的朋友“嗨”了起来,还让本不认识的另一桌的客人也要来话筒,主动与其合唱,现场欢呼声不断。 而短视频,则把“黄桷坪老火锅”独特的“嗨”的氛围,传播得更远。每天,店里的工作人员都会录下现场的视频,再经过剪辑后,通过阿多的短视频号发出,从而让“黄桷坪老火锅”加速“出圈”,让更多的人慕名而来,一个晚上常常要翻台2~3次。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