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09-10
2024-09-10 第06版:粮食经济 【字体】大 |默认 |

巴彦:守护千亩野生大豆保护区 夯实“农业芯片”硬核力

作者: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353
□罗彦坤    
    从黑龙江哈尔滨松北区出发,沿滨水大道一路向东,就到了巴彦县富江乡五岳河畔,河南岸有一片被铁丝网围着的湿地,这里是国家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千亩保护区封存了培育“超级豆”的最强基因,守护着“农业芯片”硬核力。
    
依托资源宝库筑牢产业根基
    9月7日,在巴彦县农业技术中心环耕站负责人王希斌的带领下,走进了这片国家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区。手捧着野生大豆的藤蔓,王希斌如数家珍地介绍起来:“野生大豆俗称‘捞豆秧’,别看豆荚小,籽粒却很饱满,具有抗病耐薄、抗旱耐寒等优良基因,这些优良性状,是育种专家眼中的珍宝,每年都有多支国家、省、市级育种专家团队来此考察、取样。”巴彦县“三山一水六分田”,素有黑龙江“大    豆之乡”美誉,是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巴彦大豆”的产地。近年来,借助“农头工尾”,“巴彦大豆”声名鹊起,成为一张闪光的地域“金名片”。
    巴彦县立足大豆油、大豆蛋白素肉食品深加工项目,与国内知名企业合作,拓展生产规模与销售市场,推动大豆产业链重心由生产端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端拓展,充实大豆产业链品类,推动巴彦大豆加工企业由资源拉动型向技术带动型转变。其间,种质资源优势始终是强大的背书,为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完善保障机制守好农业芯片
    登上数十米高的瞭望塔,千亩野生大豆保护区尽收眼底,一丛挨一丛的野生大豆,依附着灌木恣意生长。
    王希斌说:“这些野生大豆是大豆的‘祖先’,大豆育种说白了就是让野生大豆当‘爹’、栽培大豆品种当‘娘’,通过杂交,将优异性状转移到后代中,让后代携带高蛋白、抗病等特性。”     巴彦县的野生大豆保护区,是全省7个野生大豆保护区之一,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还在此设置了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取样点。巴彦县特别制定了《加强野生大豆原生境保护点建设的规定》,对车辆、人员进行限制,严格禁止农民进入保护点开荒、取土、放牧、割草,设立围栏、瞭望塔等保护设施。同时,还在保护点设立专门看护房,有专人进行全天看护,避免种质资源遭到破坏。
    王希斌介绍,近几年,研究大豆育种的专家、团队来保护区考察的频次更高了,他们也在与时间赛跑,争取在母本形状未发生较大变化前,抢救性地打捞更多珍贵性状和基因片段。许多保护区所在县、市还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提供各种制度保障。
    
加强科技研发释放更大效能
    自2004年全省第一个保护区建设伊始,20年来,省、市对野生大豆保护工作保持着持续关     注和投入,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得到了抢救性的保护和延续。同时,“农业芯片”科技研发也一刻不停地进行着。
    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寒地作物种质资源库,目前离体保存4000余份寒地野生大豆种质资源,多位专家“接力式”地持续开展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考察、收集、评价和利用研究,先后收集了1350余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录入国家种质资源库,占国家入库资源的四分之一。奠定了我国寒地野生大豆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保护与研究的基础,培养了一支始终默默坚守的资源保护研究队伍。
    “对于育种工作来说,种质资源中蕴含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需要通过表型和基因型研究,挖掘出可利用的优异基因,这一科研过程中,保有量是一个关键因素。”巴彦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伟氡说,接下来,巴彦县将继续强化保护区的保护举措,为“农业芯片”科技研发提供更充足的样本,让“巴彦大豆”走得更远,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释放出更大效能。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