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0-22 第02版:农发行视窗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江苏分行“三个坚持”全力服务国家粮食安全 |
|
|
|
|
|
|
□陈卫东吴雯 近年来,农发行江苏省分行始终坚持把服务国家粮食安全作为支农履责的重中之重,深化落实“全粮、全链、全行、全力”发展思路,夏收贷款投放连续6年位居全系统首位,秋收贷款投放连续4年位居全系统第二。截至今年7月末,全省粮棉油贷款余额849.78亿元,净增76.87亿元;今年以来,夏收贷款投放166亿元,其中市场化贷款投放110亿元,均位居全系统首位,贷款余额、净增均创历史新高,奋力书写好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江苏答卷”。 坚持聚焦主业,全力赋能粮食大循环。坚守办行初心,牢牢把握粮棉油信贷这个立行之本、发展之基。立足夏收、秋收两个“重头戏”,压紧压实各方责任。与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中储粮江苏分公司等部门第一时间召开联席会议,部署全省粮食收购工作;行领导会同当地粮食部门深入田间地头调研粮食生产、收购、仓容等情况,研判市场形势掌握一手信息;提前开展190家客户评级授信工作,备足首批信贷资金200亿元,做到“钱等粮”。近三年支持收购量占地区全社会收购量的65%以上,有效发挥粮食收购资金供应主渠道作用。统筹抓好政策性收储和市场化收购,健全中央和地方各级储备体系,配合地方粮食储备体制机制改革,做到“应支持尽支持、能支持尽支持”。支持多元化市场主体入市收购,发挥中粮、中储粮、省粮食集团和地方国有粮食企业等市场化收购“主力军”作用,大力支持“产购储加销”全产业链业务模式,支持粮食品种由小麦、稻谷、玉米等口粮向高粱等特色粮油品种延伸,近三年市场化贷款投放量占比分别为49%、53%、64%。充分发挥江苏粮食进口重要物流枢纽优势,总省市县四级行联动推进本外币一体化营销,依托前海联合交易中心大宗商品线上贸易平台,与广东分行跨省联合办理中粮四海丰进口大豆业务,促进粮食流通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创新引领,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主动适应新形势,不断提升响应政策和适应市场的履职质效。围绕科技金融做文章,积极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23年以来,先后支持常州市金坛区朱林镇现代农业生产基地、宜兴市徐舍片区农田连片综合整治等204个项目,累放农地 贷款520.9亿元,其中投放高标准农田建设贷款162.77亿元,支持建设高标准农田179万亩;科技赋能现代种业、设施农业、智慧农业等研发和转化应用,累放农技贷款66.48亿元、种业贷款49亿元。围绕普惠金融做文章,多措并举有效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落实减费让利普惠金融政策,执行优惠资金利率,大力推广“粮食共同担保基金+供应链金融”创新模式,建立政银企三方风险共担、齐抓共管机制。每年通过粮食共同担保基金模式投放贷款超过120亿元,基金规模和基金项下贷款投放量均居全系统首位,基金项下贷款投放量约占全系统的三成。围绕数字金融做文章,加快粮食信贷业务数字化转型,探索创新“运单贷”供应链金融模式,以南方小麦交易市场为核心企业,满足交易平台上下游企业在市场化粮食竞买和运输途中的资金需求;创新推广数字人民币对农支付结算业务,截至目前,对25家粮企应用数币结算金额超过30亿元。 坚持筑牢根基,进一步统筹各方力量。建立健全支撑保障体系,为高质量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坚实基础。加强客户群建设,大力开展“服务基层新春行”“四个一”专项营销和“初夏促转化”活动。在南京、南通、苏州、常州、盐城等地市举办业务推介会,聚焦重点领域、重点环节、重点项目精准发力。推动南京粮食集团有限公司应急保供中心3.5亿元全省金融机构首单“平急两用”项目落地,提升全省应急物资综合保障能力;新营销省储备粮公司下属6个子公司新建粮食仓储设施、粮食安全和应急物资储备库码头工程等17个项目,金额超过30亿元。加强基础管理,完善责任体系,坚持“一把手”负责制,各相关部门协同配合。加大考核激励,突出重点、鼓励创新。严格信贷基础管理,提升各类检查质效。采取培训指导、跟班学习、实战训练等形式,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外部协调,定期走访各级粮食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等,邀请省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及19家涉粮央企、省市县属国企以及行业龙头企业参加“共护粮安、共创未来”政银企座谈会;与南京新农发展集团筹备成立拥有28家成员单位的稻米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党建联盟,开展组织共建、资源共享、创新共研、人才共育、文明共创、发展共赢“六共”活动,扎实推进党建与业务发展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夏秋两季下基层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