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4-10-22 第04版:副刊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辞金者取其廉 |
|
|
|
|
|
|
□沈栖 唐代姚崇,曾于武则天、睿宗、玄宗时三度为相,以清廉刚正闻世,史书多有赞誉。为劝诫子孙后代,他写下“五诫”,即《执秤诫》《弹琴诫》《执镜诫》《冰壶诫》和《辞金诫》。这些文章被收录于《姚氏家谱》,作为家训流传后世。 在《辞金诫》里,姚崇开宗明义:“辞金者取其廉,慎也。”显然,他是把辞“金”与取“廉”相系在一起。倘若考稽一番,这种说法似不新鲜,耐人寻味的是他把自己“辞金”与那些“纳贿”者所作的人格对比:“尔以金玉为宝,吾以廉慎为师;尔以夜昏可纳,吾将暗室不欺。若尔有赠,吾今取之,尔则丧宝,吾则怀非。”似乎无须多加诠释,“以金玉为宝”者即是贪官赃吏,而“以廉慎为师”者则是操守清正的廉吏。而“以夜昏可纳”活脱脱显露出那些道貌岸然的伪君子信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暗地里偷偷“纳贿”的丑恶嘴脸。与之迥然不同,“暗室不欺”乃是堂堂乎、坦坦然的正人君子。两者人格之卑微与高尚,操守之啖名与清廉,势如冰炭,辨犹泾渭。 把人生价值全然拴在金钱上,尤其是为官者以权谋私,中饱私囊,那定为世人所不齿,且于己也难以避祸。《辞金诫》是对人生浮沉、世态炎凉的一种理性归纳,堪为珍贵的人生规箴。《辞金诫》的意义与其说是为人之箴,不如说是为官之道,于今仍不失其警策作用。《辞金诫》中告诫为官者“欲人不知,莫若勿为”,便是要求言行“表里如一”,莫做伪君子。 说起“表里如一”,纪昀《阅微草堂笔记》中有“某公表里”一节:某公平时假装清廉,“崖岸高峻”。一次,下属登门行贿,被他怒斥,吓得行贿者退走。可是,行贿者带着厚礼走了,某公却在厅前徘徊,“怅怅惘惘,若有所失”,家人叫他用饭,遭他谩骂。屋里忽听得窃笑声,四顾无人。原来这是深知其内心的狐鬼,躲在梁上讪笑不已。 其实,诸如此类的“崖岸高峻”,“以夜昏可纳”的假装清廉的贪官,岂止狐鬼会讪笑,人人都会嗤之以鼻,让他下台。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