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2-03
2024-12-03 第04版:副刊 【字体】大 |默认 |

文人士大夫的良医情

作者: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1176
□许新复    
    明末清初之前,中医一直护佑着华夏民族的生命健康与世代繁衍。一些具有民本思想的文人士大夫在做官的同时,涉猎医学关注民生,为百姓除病防疫,保一方平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便是北宋名臣、文学家范仲淹的名言。据南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文正公愿为良医》记载:范仲淹曾到寺庙求签,占卜自己以后能否当宰相?签词表明不可以。又求一签问自己当良医可否?结果还是不行。范仲淹长叹道:大丈夫立于天地间,却不能造福百姓,真可悲啊!封建时代,医生虽属百工,可地位并不高。“学而优则仕”,读书人欲有所作为,参加科考在当时是唯一途径。然而,唐宋以降,不少走上仕途的诗人、文学家既为贤吏治国理政,又重视医学为民解除病患,体现了他们亲民爱民的悲悯情怀。
    被誉为诗豪的中唐诗人刘禹锡,小时体弱多病,受尽“针烙灌饵”之苦。攻读诗书之余,他读医书访名医,遍览《素问》《本草》,学习并掌握了脉诊、经络等医疗知识和技能,经多年实践已可为自己和家人治病。从政后,刘禹锡屡遭贬谪,从湖南朗州到广东连州多地为官,历经蛮荒之地,深知瘴气之苦。每到一地,他注意搜集民间验方,支持医生诊疗,为民除病解难。在连州刺史任上,刘禹锡见当地疾病流行,他向同样喜爱医学的好友柳州刺史柳宗元求助。柳宗元给他寄来治霍乱的盐汤方,用后果然见效。此时,刘禹锡已搜集了不少具有疗效的药方,决心编纂一部有实用价值的医书,造福更多的人。三年后,此书问世,刘禹锡取名为《传信方》,即书中所录之方均经验证有效。全书共收集处方验方50余个,涵盖内外妇儿各科,包括治疗霍乱、痢疾等传染病。每剂药方简便易行,都有方论及医学观点。《传信方》一书不仅在当时引起重视,而且受到后世医家推崇,并流传至海外邻国。
    宋代多位皇帝喜爱医术,受此影响,医生后被称为郎中,地位也有所提高。曾主政地方的苏轼、陆游、欧阳修等都很重视医学,学习医术,致力为民解除病患。多才多艺的苏东坡十分喜欢研究医书、搜集药方。他出任陕西凤翔签书判官时,看到当地缺医少药,便将京城太医院《简要济众方》中的药方抄写出来张贴公布,让百姓对症用药,及时治疗。他从好友处得到一个“圣散子”药方,治疗传染病很有效。任职黄州时,当地突发瘟疫不断蔓延,苏东坡虽向朋友发过誓决不外传“圣散子”药方,但此时毅然献出药方,救民于水火。在他任杭州知州那年,这剂“圣散子”药方再次显效,平息了当地一场流行瘟疫。为此,他写下《圣散子后叙》予以记录:“去年春,杭之民病,得此药全活者不可胜数,略计每千钱即得千服。”看来“圣散子”既是救命灵药,价格还不贵呢。
    之后,苏东坡在杭州建立了名叫“安乐坊”的专业医坊,为我国成立最早的公立医院。时人还将他搜集的药方整理成《苏学士方》,后与同朝官员沈括所著《内翰良方》合并编成医书《苏沈良方》。此书涵盖医方、医论、本草、针灸和养生等广泛实用,是为古代一部著名的医学典籍。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