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4-12-03
2024-12-03 第04版:副刊 【字体】大 |默认 |

隐士与考试

作者: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641
□张希    
    在科举考试出现之前,做官主要靠举荐。大多数人自然是愿意被举荐,当然也有很少的一部分具备能力的人不屑于做官,不愿意被人推荐,他们就是隐士。
    历朝历代的君主之中很多都对隐士倍加关注,其中有刘备那般自认能力不足又人手短缺的,但也不乏隋文帝杨坚那样文治武功且麾下人才济济的。特别是后者似乎让人无法理解,既然人家不愿意当官那就另请高明得了,答案是不行。因为孔老夫子对文人士大夫有言在先,“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若是隐士多了,自然表明君主无道,所以即便是不缺贤臣的君主们,也会不惜屈尊,一定要将隐士们请出来。比如终南山就因为隐士多,成了君主们经常探访的地方。
    有的人看出了这里的门道,反而将隐居作为了出世的工具,因此造就了“终南捷径”。这么一来,隐士越挖越多,因为没有更好的晋阶渠道,有些人甚至假借隐士的身份,为的就是被君主们看见。不过,到了科举考试逐渐成熟之后,这种局面发生了微妙的改变,从前隐士们有何能力主要靠人们口耳相传,也就是风评,科举完善以后有了统一的评判标准,隐士们是否有真才实学,光靠风评意义不大了,因为几场考试就可以检验出子丑寅卯,至于他们放弃考试是自己的意愿呢,还是因为能力不足不敢来参加,那就不好说了。而从另一方面讲,读书人有了明确的晋阶通道,不需要再以“隐”的方式“闻达于诸侯”,出来考试即可。
    翻看历史,我们不难发现,隐士的发展状态是逐渐萎缩的,汉唐时期可谓层出不穷,而到了明清已经是寥寥无几了,这其中当然有多方面的缘由,但科举考试对这一变化无疑起到了比较大的影响。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