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下载PDF版 上一版    下一版
   
 
 
网站首页 | 数字报首页 | 版面导航 
  往期回顾:    高级检索   出版日期: 2025-05-24
2025-05-24 第07版:期货 【字体】大 |默认 |

关税影响下,菜系市场如何破局?

作者: 来源:粮油市场报 字数:3078
□本报特约分析师毕慧    
    川渝地区是国内菜籽的主要产区之一,菜籽压榨生产的菜油是当地食用油的重要供应来源。目前国内菜油现货库存高企,川渝地区菜油价格承压明显,现货端的压力与远月偏强的预期共存,产业矛盾突出。行业亟需通过深入调研理清市场脉络,探寻破局路径。
    
我国菜籽油进口转向多元化
    关税政策推动我国菜籽油进口从单一依赖加拿大转向俄罗斯、阿联酋等多渠道布局。未来需要进一步优化进口结构,并加强本土产业链韧性,以应对不确定性。
    进口菜油来源调整。我国对加拿大菜籽油加征100%关税后,加拿大菜油因成本翻倍,基本退出中国市场。我国进口俄罗斯菜油数量快速增长,2024年达109.4万吨,占我国菜油进口总量的58%。俄罗斯通过扩大菜籽产量(近年增至400万吨以上)及调整出口政策(解除菜籽出口禁令),成为我国进口菜籽的关键供应国。
    其他新兴渠道补充。阿联酋、白俄罗斯等国家填补了加拿大退出后的空缺,2024年我国进口阿联酋菜油占比达17%。通过转口贸易(如越南、印尼)间接进口加拿大菜籽的尝试增加,但需解决产地认证问题。
    长期替代路径探索。若中澳关系缓和,澳大利亚菜籽(年出口量超500万吨)可能成为我国进口菜籽的重要补充。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可能通过转口贸易向中国输出菜系产品,但需平衡本地压榨需求。
    国产菜油品牌崛起。道道全推出高油酸菜籽油(油酸含量75%),抢占健康食用油市场;鲁花推动低芥酸菜籽油(芥酸含量<1.0%),提升产品竞争力;天府菜油通过标准化建设(如包装、原料标准)强化品牌影响力,适应四川菜油市场需求。
    
川渝地区菜籽油库存仍偏高
    川渝菜油库存短期承压,但中长期受供应缺口(进口政策、产区天气)及储备轮换驱动,去库预期较强。消费替代逻辑弱化下,未来行情核心仍取决于供应端变化。
    目前川渝地区菜籽油商业库存处于高位,综合估算为23万~26万吨(其中,四川约16万吨,重庆8万~10万吨),若包含储备库存(中央及地方),总量可能达30万~35万吨。对比来看,历史库存峰值出现在2023年11月至12月(约19万吨),当前压力虽高,但低于2023年初及2024年底水平。
    库存压力首先是移库集中,华东、华南港口库存持续向川渝地区转移,叠加俄罗斯非转基因菜油进口增加(月均2万~3万吨),导致累库;其次是进口政策影响,对加拿大菜油加征100%关税后,市场转向俄罗斯、阿联酋等替代来源,但短期内供应波动加剧。
    去库预期与驱动因素。时间节点预计6月至7月开启去库周期,主要原因:一是储备轮换,地方政府需在二季度完成储备入库,叠加中央储备补库需求,可能形成集中采购;二是季节性需求,6月份花椒油生产旺季提货,支撑短期消费。
    
川渝菜籽油消费以刚性为主
    四川及周边地区菜籽油消费呈现“刚性为主、替代有限”的特点,家庭消费稳定,餐饮和加工领域受成本及政策影响较大。未来需关注储备调控、进口波动及消费习惯变迁对市场的影响。下半年消费旺季(8月至9月)可能带动需求回升,但需关注储备轮换节奏及进口到港量。
    菜籽油占我国食用油总消费量的近20%,我国是全球菜籽油最大的生产国、进口国和消费国。四川小包装菜籽油市场集中度高,头部企业(如中粮、益海嘉里)占据主导地位,小企业掺混行为对整体市场影响有限。
    从川渝地区消费来看,四川菜籽油年消费量约70万吨,重庆和贵州消费量相近,为70万~75万吨。其中,家庭消费占比约30%,餐饮占40%,食品加工占30%。四川作为传统菜籽油消费大省,家庭消费具有刚性,尤其偏好浓香型菜籽油,价格敏感度较低。
    川渝地区国产菜籽年压榨量约100万吨,但受种植成本高、进口低价菜籽(如俄罗斯非转基因菜籽)冲击,压榨量呈缓慢下降趋势。特香工艺的普及减少了对传统浓香菜籽油的需求,进一步降低了国产菜籽的消耗。
    今年消费刚性分化。家庭消费保持稳定,但餐饮和食品加工领域可能因成本压力转向豆油或其他低价油种,导致菜籽油消费量缓慢下降。另外,食品安全监管趋严(如严查掺混)或利好正规品牌,但小作坊违规操作仍存隐患。
    
菜粕在水产饲料中配比下调
    随着水产养殖技术进步及消费者对水产品的品质要求提升,菜粕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进一步扩大,但增速受到养殖模式及环保政策的影响。华南及华东水产养殖密集区域对菜粕的需求较高,而北方地区因豆粕供应充足,菜粕消费占比相对较低。
    菜粕消费呈现季节性波动,8月至9月为水产养殖旺季,需求显著增加;而2月至5月为水产养殖淡季,叠加储备释放,市场供应宽松。
    关税政策影响下,进口加拿大菜粕被叫停。中加贸易摩擦导致加拿大菜籽进口受限,企业转向俄罗斯、印度等替代来源,但进口菜粕质量(如硫代葡萄糖苷含量)影响其使用比例。
    水产饲料中菜粕添加比例受配方稳定性限制,大幅调整可能影响动物生长,因此企业大多采取渐进式调整策略。在菜粕供应紧张或价差劣势时,饲料企业优先使用棉粕、花生粕及DDGS(酒糟蛋白饲料)作为替代,但需平衡营养指标(如蛋白含量及适口性)。
    
豆油对菜油的替代有局限性
    豆油与菜籽油的价差是替代的核心驱动因素。
    当价差扩大至一定区间(如1600~1800元/吨)时,豆油对菜籽油的替代效应会增强。例如,调和油生产商可能提高豆油掺混比例以降低成本,餐饮企业也可能转向豆油以压缩成本。但是不同场景下替代的价差阈值不同。例如,四川家庭消费对价差不敏感,而中包装和餐饮用油在价差超过800元/吨时即可能调整配方。市场预期未来价差可能走扩,豆油替代潜力将提升。
    从区域消费惯性来看,在川渝等传统菜油消费区,家庭和餐饮对菜油的风味依赖较强。即使价差扩大,菜油消费占比仍稳定在55%~60%,葵花籽油等低价油种也难以撼动其地位。尤其是四川小榨菜油因独特的浓香工艺,成为川菜烹饪的刚需,即使豆油更便宜也难以完全替代。
    供应格局变化对替代的影响。2024年国内菜籽油供应预计下降,而豆油供应增加,加剧价差走扩预期。此外,加拿大菜籽进口受限(如反倾销政策)可能进一步减少菜油供应,间接推动豆油替代。
    整体来看,豆油对菜籽油的替代需综合价差、区域消费习惯、政策调控等多重因素。短期价差波动可能刺激调和油和餐饮用油调整配方,但家庭消费和品牌小包装油的替代空间有限。
    
豆粕对菜粕的替代增量不大
    豆粕的蛋白质含量(43%)高于菜粕(35%~40%),且氨基酸组成更优(如赖氨酸含量高),适合高蛋白需求的水产品种(如对虾、鲈鱼)和幼体饲料。但菜粕的含硫氨基酸(蛋氨酸、胱氨酸)更适合甲壳类养殖(如虾类蜕壳)。豆粕可部分替代菜粕,比例一般为20%~40%(水产饲料),罗非鱼饲料中可达50%~70%。但需考虑纤维耐受性(如草鱼、罗非鱼需补充纤维)、成本敏感型养殖(菜粕价格通常更低)及环保影响(豆粕生产资源消耗较高)。
    豆粕和菜粕的价格联动与替代弹性。豆粕与菜粕存在价格联动性,当豆粕价格上涨时,饲料企业可能增加菜粕使用以降低成本,反之亦然。近期因中加政策变化(如反倾销措施),饲料企业被迫调整配方,降低菜粕使用比例。菜粕进口受限(如加拿大供应中断)导致企业依赖豆粕及其他替代品(棉粕、花生粕、DDGS等)。部分企业已将菜粕配方比例从30%降至10%,并计划维持低比例运行至市场流动性恢复。
    综合分析,关税政策重塑菜油供应链,川渝地区库存压力待解,消费刚性支撑长期需求,豆油替代及菜粕调整空间有限,政策与储备仍是行情核心变量。短期豆粕价格若回落,饲料企业可能小幅回调配方比例,但长期替代空间有限。菜粕替代渐进式调整为主,豆粕增量受限。整体来看,菜粕消费刚性支撑仍在,全年消费量或维持在300万吨左右,豆粕替代量维持在50万吨以下。
    
 
社址:中国郑州郑东新区商务内环26号
新闻热线:0371-68107690 采编:0371-68107963 发行:0371-68107972
中国粮油网版权所有 Powered by WWW.GRAINNEWS.COM.CN? 2009-2010
 
技术支持:粮油市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