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2025-06-26 第04版:粮史
| 【字体】 | 大 | | 默认 | | 小 |
|
|
域外南瓜传中国 |
|
|
|
|
|
|
□安频 文学名著《红楼梦》中,刘姥姥在贾府曾对贾母提到过“倭瓜”。这“倭瓜”,就是如今司空见惯的南瓜。为什么叫它“倭瓜”呢?因为有人认为它是从日本传入我国的。也有人认为它是从朝鲜传进中国的,又称它为“高丽瓜”。其别名,还有北瓜、金瓜、番瓜等。但日本人对南瓜的来历也不清楚,他们还以为这瓜是从中国传来的,便称之为“唐茄子”。这样一种混沌的情况,一直到清朝晚期,才被植物学家确定,南瓜是明代初年从海外传入中国南方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南瓜的原产地其实在南美洲,当地人以此为食。它由殖民者哥伦布带到欧洲的葡萄牙,再由葡萄牙传入日本、菲律宾,明代开始进入中国。 在《本草纲目》《群芳谱》《调鼎集》等书中,记载了很多有关南瓜的食法。譬如,南瓜的皮很厚、色较黄,不能生吃,必须去皮再煮。南瓜和肉一起炖,味道鲜美。南瓜也有医用价值,能够补中益气。秋天时可把南瓜切成片,晒干后和鸡鸭肉一起煮,口感很好。炖南瓜,要用慢火,方能将其香味“激发”出来。可见,南瓜在古代,并不算稀有。到了现代社会,南瓜也常常出现在菜市场上。 在老一辈人看来,南瓜象征着丰收。老百姓会在中秋节吃南瓜饼、熬南瓜粥。一些文人也偏爱吃南瓜,如清代袁枚在其编写的《随园食单》中记载:“杨兰坡明府,以南瓜肉拌蟹,颇奇。”清代刘汝骥在《陶甓公牍》中说:“南瓜即番瓜,黄老者佳,米贵之时,以为正餐,颇熬饥。”清代王秉衡在《重庆堂随笔》中记录了怎样用南瓜制作素火腿的方法:“于九十月间收绝大南瓜,须极老经霜者,摘下就蒂开一窍,去瓢及子,以极好酱油灌入令满,将原蒂盖上封好,以草绳悬避雨户檐下,次年四五月取出蒸食。”如此诱人的素火腿,可以“补土生金,滋津益血”。《清代名人轶事》云,张芑堂去找“西泠八家”之一的丁敬身,拜其为师,“初及门时,囊负南瓜二枚为贽,各重十余斤。丁先生欣然受之,为烹瓜具饭焉。 浙中至今传为美谈”。想不到,两个大南瓜就征服了一个文艺界的老前辈。 |
|
|
|
|
|
|